第三百二十二章王霸之术
一进临敬殿,陈恒就发现不止有李贽,更有韦应宏、温尚书、太子和李俊在此等候。
依礼见过驾,陈恒才往前走上几步。李贽已经摆手道:“你们这些读书人,身体就是差。赐座吧。”
陈恒出来前,也在镜中看过自己的气色。连日劳累,神色确实不太好。
忙谢过李贽的关心,陈恒才谨慎的入座。他这次来的突然,实在不知李贽召见自己的原因。
先听着韦应宏和温尚书讲述一番,陈恒才弄清楚之前发生的事情。
原来是韦首辅、温尚书被陛下请来讨论宝钞之事。
这三人中,有心办此事的人是李贽。韦应宏坚决反对这种场面活,他的态度亦是最坚定的那个。
执掌户部的温尚书,虽是直接关系人,态度却模拟两可的很,既不反对也不支持。
陈恒又听上一会,总算明白韦应宏反对的原因。根子还是出在前明太祖朱元璋身上。
洪武年间,也曾发行过宝钞。可此事的进展,非但没有帮助明廷国力增长,反而成了政务上的鸡肋,渐渐不了了之。
有如此先例摆在这,便让韦应宏这等,将‘治国理政首先是不犯错’奉为金科玉律的保守人士来说,心理上无疑是场巨大的挑战。
陈恒知道今日的辩论,是为自己将来的政治主张打的前哨战。所以在开口之前,更加慎重的斟酌起言辞。确保能在言语上,不让韦应宏继续抵触此事。
正所谓知其然,更要知其所以然。既然问题出在前明太祖身上,那自然要从洪武年间所犯的错误讲起。
哪怕在场的都是饱读诗书的才学之士,陈恒还是先系统、全面的介绍完洪武年间的宝钞发行经过。
经过一番引经据典,陈恒将问题大致归纳为四点。
其一是明廷为了推行宝钞的流通,只准民间百姓用金银换宝钞,不准用宝钞换金银,更严厉禁止私下用金银交易。只这两条,就已经犯了大错。
以后世的眼光来看,越是贴近民生之政事,越要采取柔和的施政手法。过于严苛的规定,往往会把好事变出坏事。
其二是种类太过繁多,宝钞面额有六种之多。一贯、五百文,四百文、三百文、两百文,一百文。这还不算小钞的十文到五十文不等。更别说每任新君即位,还会推出新的财币。
数额如此之多,看上去好像面面俱到。换个角度想,就是一面都没顾上。而已经有明确结果摆在史册上,陈恒的马后炮倒不算虚话。
其三是民间有一帮投机倒把之人,以及昏庸的吏治,借着新旧宝钞之间的轮换、损耗牟利。
朱元璋此人确实是个爱惜民力的皇帝,对此事深痛恶绝。常有一刀切的举措实施,连带影响最大的,却是被来回折腾的普通百姓。
其四是不分天南地北,不论地域经济差异。统一在全国强制推行宝钞。
各地风土互有差别,百姓间的富庶程度亦有不同。岂能一概而论,强行受之。
经过欲抑先扬的讲述,在韦应宏逐渐上翘的眉宇中。
陈恒又把话题转过来,主动抛出一个问题,看着殿内的诸位君臣,道:“既然宝钞有这么多不便之处,那为何太祖还要主动实施此政呢?”
李俊的才学有限,是殿内听的最吃力的人。他看向露出深思的皇祖父,又瞧瞧隐约有些触动的李贤,心急的小声道:“这是为何?”
此时殿内正是鸦雀无声,哪怕李俊说的非常小声,也叫众人听的一清二楚。吓得李俊赶紧合拢嘴,一时不敢多言。
李贤倒没怪罪他,只回道:“好好听陈大人说。”
陈恒谢过李贤递来的助力,主动对李贽和韦应宏道:“陛下、阁老,明太祖执意筹办此事,微臣以为有两点。其一是为明廷江山之固。其二是明廷财政之难。”
在几人若有所思的表情中,陈恒拿着朱元璋北伐时所作的《谕中原檄》里,老朱曾说过这么一段话:如蒙古、色目,虽非华夏族类。然同生天地之间,有知礼义愿为臣者,与中国之人抚养无异。
老朱为何在北征的檄文里,特意补上这个观点。是为了确保华夷之辩后,各地各民经过百年分裂,内部不会起矛盾。
一味强调血缘正统,实非有志之举。兼续包容,才是天下王道。
对于一个刚诞生的王朝,迫切的凝聚出人心共识,唤醒人心中的历史记忆,维护江山稳固才是重中之重。
这也是为何朱元璋在《登极诏》里提到:蒙元是宋朝正统,而大明是蒙元正统的缘故。
这份法理,是明廷迫切需要的核心。是保证每一个百姓,抛去旧日恩怨,以大明子民的全新身份在土地上继续绵延生存。
这也是洪武年间南北榜出现的原因。为朝取仕的科举,录取的名单上竟然一个北人都没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