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一十四章两笔糊涂账
八月的松江,倒有一件不算大的小事,需要陈恒百忙中抽空出来参加。
城中海事堂的学员们,终于迎来首批离开的海员。
此学堂是初创不久,一群草台班子也不太懂,合格的海员要培养多久。
陈恒倒是有心再留这些小娃一、两年,多加培养。
关键山西的乡亲们等不住啊!真等不住了。
再等下去,生意都要让闽地、浙地老乡抢光了。
浙闽两地自古多渔民,这些人从小生活在海边,稍加教导就是合格的海员。
又有家中足以信服的长辈出面作保,强大的宗族血缘关系将一个个年轻人拉出家门,跟着闽地的海商一同踏上汪洋大海的征程。
山西老乡跟他们一比,先天就是吃亏,局面实在过于被动。
以张尚德为首的晋商,已经不止一次提出,想要提前收纳一批船员,加快晋商在南洋的开拓。
提早放学生出海有好有坏,考虑到晋商愿意承担学堂接下来的五年费用,陈恒立马代替州府同意此事。
能引入民间的商贾,加入到学堂的发展事务中。只要这个头开好,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商贾,跟着进入到浪潮。
所谓的‘毕业典礼’,倒没有陈恒这个创办人多发挥的地方。此学堂的老师、夫子自然能处理好各项事情。
陈恒只在中途露过一次面,简单说上几句。其它时间,他都在陪张尚德的小孙子张伯范闲聊。
后者现在是城中晋商钱庄的东家,本就是日常繁忙之人。今日特意赶来见陈恒,自然是心里有苦,要跟大人好好诉说。
原本晋商是不准备大力投资学堂,奈何闽地老乡拉着浙地商贾一起来捣乱,他们知道晋商手中急缺海员,可他们两家不缺啊!!
这批海员一出来,又没定好只准你们晋商过来聘用差使。那我们哄抬下工钱,也没人能说个不是,对吧。
陈大人,你贵为本地知州,为人处世可不能偏袒晋商哦。
闽地老乡风风火火闹上一场,才是晋商愿意花大力气,承办此处学堂的根本原因。
陈恒听着张东家的苦水,亦是暗笑不已。
他是乐于看到这种竞争的,甚至期盼着浙地、闽地的商贾早早出来打擂台。
后两家要是能在松江,或是自家故乡兴办学堂。那才真正是好上加好,形成大势所趋。
第一批走出去的学员有近五十之多,这些人原本都是府中失孤孩子。
他们之间的年岁差异很大,可并不妨碍他们畅想着自己的未来。
陈恒的目光在众人身上越过,又落在最后面一群刚刚入学的新人当中。
这些生员的来历就复杂了,多是松江、苏州、余杭等地的贫苦人家出生。
听说松江有处培养海员的学堂,包吃包住还包教书识字。这才让家中的孩子过来学个手艺,以减轻家中的负担。
陈恒早看过名单,知道其中还有一位是从北地慕名而来。
这位学生年岁有些大,本是北地商船上的帮闲。来了松江几次,听说学堂招人不计较年岁。才自己做主,想要投进来学些本事。
时至今日,海运仍是人类最便利的运输工具。不止是沿海百姓,可以冒险下南洋。
南北的交互,也不再局限陆上的车马。只要乘客胆子大,肯花上一些银子。从青泥洼坐船出发,不出十日,就能抵达松江府。
海上的风险固然大,可随之而来的待遇也是丰厚的很。虽说好男不离乡,可也有财帛动人心的说法呀。